“思齐讲坛“第二十七讲:定好自己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职业发展的位置——李亦平

作者:  webmaster     日期:  2020-11-04


  2019年12月16日下午1:30分由生化细胞所研究生会举办的第二十七讲“思齐讲坛”在新生化大楼312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期讲座邀请报告人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医学院病理学系终身教授李亦平教授。报告主题为“定好自己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职业发展的位置”。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并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的李亦平教授和在场观众有着师兄和师弟师妹的关系加持,汇报内容更加具有参考价值。李教授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谈及到自己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对于科学事业的追求,以及成为教授以来所做出的科学贡献等几个部分出发,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汇报。

一、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变

  李亦平教授在报告的一开始便回顾了自己在求学期间的点点往事,从知青下乡到重回大学,从毕业留校到跨专业进入生化细胞所进行深造。李亦平教授的经历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却也有着和我们相似的感受,一开始对于实验操作的不熟悉也让他闹出了被紫光灯灼伤眼睛的事故;专业导师的出国也让他辗转于各个实验室;一开始对于课题的方向不明确也曾让他产生过怀疑,但是之后的事情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的头脑和细腻的心思以及肯下苦功夫的态度终归不会让努力的人失败,毕业留所并于半年内成功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并凭借着前期的经验和积累快速在新的环境里扎下根,从这个角度出发,李亦平教授的成功不仅仅是机遇的准确把握,更是自己多年的基础在一瞬间的爆发,不到四年就在哈佛附属的Forsyth研究所拥有独立实验室,申请到NIH基金并于几年的时间中被聘为终身教授。一系列的角色改变都是不可思议但又理所当然。李亦平教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实验不是老是想着自己要做什么,而是对于自身能力有足够认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二:从Forsyth研究所到Alabama大学——位置的改变

  李亦平教授的汇报之中重点回答了自己在于选择留在哈佛或者另谋出路之间的考量,对于在场观众的启发颇多,即使已经在哈佛拿到了终身教职,李亦平老师对于自身出路的选择却有着自己的独特认识,单纯的就学校排名来看,Alabama大学确实不如哈佛,但是在最适合工作的地方的一个全国统计中,Alabama大学力克哈佛大学排名第二。另外对于学生培养和工作上,Alabama大学提供了更开阔的实验场地,完备的实验设备和相关支持,这些条件都是支撑科学探索的基础。最后,李亦平教授谈及做科学的最决定的要素,他说,“人才是做科学的最主要因素,一个实验室的氛围和产出最终都取决于实验室的人。“位置的改变可以改变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地点,但是只要实验室的人依旧奋斗在科学的前沿,位置只是改善条件而已。

  本次汇报最后于李亦平教授和到场同学的热烈讨论之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