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齐讲坛”第二十六讲:【HIF-1的发现之旅】—HIF-1发现历程:氧气感知机理及临床应用

作者:  webmaster     日期:  2019-12-17


  2019年11月27日13时30分,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生会主办的“思齐讲坛”第二十六讲在新生化大楼312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座邀请报告人美国辉瑞公司下属CerevelTherapeutics资深总监和数据部门主管王广良博士。

  王广良博士于1986年在中科院细胞所研究生毕业,随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GreggL.Semenza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Semenza是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曾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ResearchAssociate和细胞工程研究所Scientist职位;就职于美国大塚制药公司(OtsukaPharmaceutical)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多年;现任美国辉瑞公司下属CerevelTherapeutics资深总监和数据部门主管。

  王广良博士此次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演讲:

一、诺奖发现:HIF-1的发现,纯化和克隆

  1986年硕士毕业后,崇尚科研的王广良博士毅然选择出国深造。而科研的苦,也才刚刚开始。“我是塞门扎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当时整个实验室就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寻找HIF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具体的科研工作。”由于科研条件有限,每次的细胞实验都需要在冷库中工作十几个小时。在两年的时间里,王广良博士废寝忘食的实验室工作最终取得了回报。经过无数次的分离纯化,几毫克的HIF蛋白被提取出来。而后,王广良博士又进一步明确了HIF的蛋白结构。

二、诺奖之上: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HIF蛋白的突破性发现为细胞对氧气的感知和适应的研究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在诺奖评奖委员会列出的获奖成果关键文献中,王广良博士是3篇论文的第一作者、1篇论文的第二作者。但是,为了投身更具应用性的工作,王广良在其后离开了塞门扎的实验室,转为在制药企业从事开发。“如果我继续在实验室做下去,和塞门扎先生一道完成有关细胞感知氧气机制的更多研究,也许今天就能和他一起分享诺贝尔奖。”王广良说,“但是我没有感到遗憾、后悔。不管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开发新药,或做临床研究,我们都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耕耘,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三、科研沙龙:学术研究,新药研发和职业规划

  王广良博士告诉我们,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新药研发,都需要有个人的规划。把每一项科研、每一份工作都认认真真的去完成。生命科学是一伟大的研究,我们要心怀人民,才会有、才能有不竭的动力、不畏失败的勇气去攀登科研路上的一座座高山。做好个人的人生规划,使自己有目的的更高效率的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提高人生的价值。

  到此,本次的报告也就结束了。王广良博士向同学们分享的科研经历以及职业规划,使得大家获益匪浅。“在生物医学领域耕耘,为全人类福祉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思齐讲坛”第二十六讲活动圆满结束!